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2016MDS世界關懷日-「迎戰不良骨髓 健康未來相隨」 貧血、易疲倦、反覆發燒不退 可能是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 (MDS)造成的! 打破三大NG觀念 縮短確診時間、及早治療

合影(圖/公關提供)
2016.10.20

當心!別再輕忽常見的貧血症狀,現年44歲的孫小姐,於35歲開始出現貧血、疲倦、嗜睡、活動易喘以及常感冒等症狀,她認為只是工作勞累不以為意,沒想到37歲那一年突然昏倒送醫,才得知一切起源為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作祟,血紅素值[1]曾低至2.9 g/dl,確診分類為中度風險MDS,當時醫生預期存活期可能僅三年半。孫小姐說:「我無法接受,一度崩潰痛哭,但為了兩個年幼的孩子與深愛的老公,我決心要與之抗戰!」,目前透過支持性輸血與定期排鐵治療,已穩定控制疾病逾七年!

今年61歲的高風險患者張女士,於去年初出現反覆性發燒不退,原先以為只是一般感冒,女兒見狀不對帶著媽媽就醫,沒想到是罹患MDS且為高風險族群。張女士說:「診斷當下簡直晴天霹靂,邁入老年一直覺得貧血很正常,沒想到是生病的徵兆,呼籲其他和我一樣的銀髮族要謹慎看待呢!」所幸在醫師的治療建議下接受治療,現在張女士透過每個月定期回診,仍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林東燦理事長表示,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以下簡稱MDS)屬於骨髓造血系統的疾病,由於細胞老化或基因突變等原因,使骨髓幹細胞無法製造正常的血液,導致造血功能異常。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臺灣癌症登記資料庫[2]顯示,民國102年共有1,963人罹患各類白血病,其中有242人經診斷為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有七成以上的病患是60歲以上銀髮族群;但醫界評估每年的新病例個數恐為低估,應為約500名,有一些潛在病例並未診斷出來,相信隨著登錄系統的完備與診斷進步,案例會逐年上升,趨近真實狀況。

別再輕忽貧血徵兆與盲目補鐵!打破常見三大NG觀念  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常務理事暨馬偕紀念醫院血液暨腫瘤科張明志醫師指出,今年MDS世界關懷日的主題為不良骨髓  健康未來相隨」,因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症狀不易察覺,容易導致延誤就醫,期望國人打破錯誤NG觀念,以縮短確診時間儘早治療。

    常見的NG觀念包括:觀念1:誤以為貧血頭暈只是衰老症狀,不予理會。貧血的主要症狀為頭暈、無力、疲倦、體力變差、嗜睡、活動易喘等現象,必須尋找專業醫療的協助。自行補充鐵劑或葉酸,反而常會延誤診斷與治療。觀念2:誤以為出現貧血就是要補鐵,以坊間偏方或飲食調理。一般老人家常稱「缺血」來說明貧血,以至於造成貧血就是先補鐵的錯誤觀念。張醫師比喻,針對MDS的病患,骨髓就如同造血工廠,問題點不在於原料(鐵質)不足要補充,而是因為工廠環境不佳,製造出許多有汙染的物質(不好的紅血球),此時若再補鐵,不只無助於貧血改善,反而造成鐵質過多。觀念3: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好發族群在老年人,所以年輕族群不用注意。張明志醫師說明,MDS男女比例為2:1,雖然病患多屬老年人,西方國家好發於60歲到70歲的民眾,但因人種基因不同的關係,在台灣,平均好發年齡恐提早至50-60歲,甚至有許多病患小於40歲,如上述孫小姐的年輕個案也越來越多。

別再存有錯誤觀念!骨髓檢查為必要項目 方能鑑別MDS風險程度
    張明志醫師也強調,MDS屬於造血系統的疾病,需以骨髓穿刺與切片檢查來進一步鑑別風險的程度,以利醫師評估後續治療方式,惟部分年長患者對於抽骨髓檢查仍存有錯誤觀念,認為抽骨髓是抽龍骨水,誤認會造成半身不遂或傷及神經系統,因此害怕、拒絕檢查,導致無法得知治療方式的評估,延遲治療;其實抽骨髓的風險相當低,僅需要局部麻醉,過程大約只需10分鐘,也無需禁食,感染風險也低,因此呼籲病患應在醫師的建議下應接受骨髓檢查,才能及時確診,給予適當的治療。

         MDS的治療目標為延長存活期、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並減少併發症,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暨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內科部周文堅醫師表示,根據新版國際預後評分系統(IPSS-R),醫師會依據病患的檢查狀況來打分數,包含染色體變化、骨髓芽細胞比例、血紅素、白血球數目、血小板數目,分數從010,分數越高代表狀況越差。再依據評分,將病患分為非常低風險、低風險中等風險、高風險與非常高風險[3]。周文堅醫師指出,雖然非常低與低風險族群進展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機會低,存活期也可能長達10年以上,但仍不能忽視疾病帶來的生活影響;非常高風險族群的存活期大約僅剩不到一年,且進展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機會也較高,但是透過治療,病患仍有可能提升存活率。

低、中、高風險族群治療方式大不同 
  周文堅醫師表示,中高風險族群的治療方式可歸納成三種,分別為化療、去甲基化藥物與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MDS的血球會發生去氧核糖核酸(DNA)的序列不正常甲基化,導致不正常的基因調控,使血球之分化與增生失去正常的調節。去甲基化藥物已知可以減緩疾病進展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則為目前唯一可達痊癒之方法,但是並非每個病患都適合這個高強度的治療。

    低風險族群可以透過支持性治療如血球生長激素、免疫調節劑或定期輸血等,來維持血球的數量,然而長期輸血可能導致過多的鐵沉積在體內,引起「鐵質沉積症」相關衍生的併發症,包括慢性肝病、肝硬化、肝癌、膽結石、糖尿病、性腺功能不足、甲狀腺功能低下、關節病變、皮膚色素沉澱及心肌病變等,因此不可輕忽排鐵治療,以免造成對器官之危害。

 MDS世界關懷日
1025日是「MDS世界關懷日」,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特地在1023日下午14:00,於台大景
福館舉辦「迎戰不良骨髓 健康未來相隨」講座,期望能傳遞更多的疾病資訊,讓民眾可以更加瞭解,並且建立正確的治療觀念,減低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造成的危害。


[1]血紅素(Hemoglobin)正常值:()13-17g/dl()12-15g/dl
[2]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臺灣癌症登記資料庫統計,102年共有242人罹患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其中60歲以上病患約有175人,大約占72%
合影(圖/公關提供)

0 意見:

張貼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