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謝欣穎,你抗拒、你有恐懼,但當你跟它對話過,就不再那麼害怕。

2025.07.02

謝欣穎說,當演員是自己人生中最勇敢的一次決定。他自稱是不太喜歡改變的人,但偏偏演員這條路就是要多變;他承認自己有點自虐,卻又享受那種痛擊內心深處的感受;若要描繪專屬謝欣穎的模樣,他說,那還是做自己吧!近期在《我們與惡的距離II》中,謝欣穎詮釋角色跨越20年、命運不斷被翻轉的高政茗(陳又茗),一路從少女時期演到為人母親。當鏡頭對向他時,那些堅韌、無奈、崩潰等情緒堆疊,讓觀眾無不緊貼角色內心深處的斷裂,走入那難以言喻的愛與痛。

自2003年出道,2006年便以《愛麗絲的鏡子》拿下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殊榮,從旁人眼光看來,謝欣穎的演員之路彷彿命中注定。若有關鍵詞能形容描繪「現在的謝欣穎」會是什麼,他想了想有所感觸地說:「做回原本的自己。」謝欣穎喜歡表演是無庸置疑的,但身為演員,除了熱愛,還得學會被看見、被理解,甚至被期待。「身為演員,必須得要先讓大家看到你、了解你,才有可能被發現,也只有當你被發現後,才可以慢慢地做回最原本的自己。」聽起來像是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拉扯,他坦言過去接到要揣摩傻妞、討喜的角色時,「我內心其實很抗拒,因為會覺得那不是我真正想呈現的自己,但因為『必須得』,所以就去做。」可是實際嘗試後,謝欣穎意識到原來內心的糾結與矛盾,並非真正的排斥,而是源自對自我掌控的恐懼,「做了之後,才發現自己原來不是不喜歡,而是害怕做不好。但你問我究竟喜不喜歡,我還是會說,想要做回原本的自己。」那個「原本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樣子?他笑著說,不是刻意去扮演,而是讓真實的自我內化成日常。

這樣的自我認識,也體現在謝欣穎接戲的選擇上。回首他歷年作品,會發現他經常接演那些內心戲繁複、情緒濃烈,甚至是個性有點古怪的角色。但對他而言,那不是一種折磨,反而是一種享受,「我覺得在演戲上,可能蠻喜歡自虐,因為透過這些不平凡的角色,逼迫我去面對平常最不想碰觸的內心深處情緒,反倒使自己跟著角色,一起學會與內在恐懼共處的方式。」他也形容那種感覺有如一段充滿對抗與撞擊的表演進程,「你抗拒、你有恐懼,但當你跟它對話過,就不再那麼害怕。」他打從心底覺得當演員很幸福,因為能藉由演戲達到某種療癒釋放,「不過若說有沒有成長,我其實不知道,但至少可以肯定我不會再逃避了。」

今年夏天,謝欣穎再一次「自虐」,以《我們與惡的距離II》的角色高政茗(陳又茗),將自己擺上舞台中央。戲裡他跟隨角色跨越20年人生,從少女蛻變為母親,若說是今年臺劇最慘的女主角也不為過,「這個角色幾乎是『正向詞彙無法形容』的存在,他痛苦、壓抑、自責又無力,不斷在悲劇與命運的重壓下掙扎。」他也說 :「我原本就很喜歡第一季,因此接到劇本時就很吸引我,不過沒想到這個角色幾乎隨時都在哭,每天都在繃緊的情緒邊緣行走,過去的我會享受這樣的挑戰,但好死不死,這幾年我的個性變得比較開朗,跟角色之間有極大反差。每一場戲都要很崩潰,也因為幾乎都在哭,久了情緒難免疲乏,有一場戲甚至一度哭不出來。於是我就請導演幫忙,那時候導演只是重述角色的生命歷程,說完那一刻,我就瞬間落淚了。」那像是「被允許脆弱」的瞬間,謝欣穎坦言:「我是一個會不斷懷疑自己的人,總擔心無法達到對方的期待。而有時候壓力造成的疲乏感,會讓人產生『算了我什麼都不想管』的心態,好在導演引導與支持,才讓我重新進入角色。」

接拍情緒如此重的戲,會不會下戲後還難以抽離?謝欣穎說:「《與惡II》殺青後一段時間,我看待事情的心態確實比較低落負面,容易對新聞或外在事件產生共感與悲傷。」但也由於在戲裡同時擁有受害者與加害者家屬兩種身份,對他來說,透過這次詮釋,亦像是對自身信念的重新審視。「我以前是一個正義魔人,很容易看到新聞就下定論,覺得某些人就是該被譴責。」但當自己跟著劇中角色的心境相處,便開始理解到事情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現實中有太多模糊地帶。基於對角色處境的共感,也讓他學會以更寬容的角度去理解每個人背後的掙扎,也開始在生活中更在意身邊人的心理狀態,「有時候只是多問一句『你還好嗎?』,就能讓情緒有個出口。」

殺青後再度做回謝欣穎的生活是什麼模樣,他笑說:「我現在每天都覺得時間不夠用。」忙著培養多方興趣的他,這一年來慢慢理出自己的生活節奏。從角色中經歷痛苦與重生,從生活中學會傾聽與修復,謝欣穎以誠實的自我凝視,描繪出一位演員如何在表演與現實之間,慢慢找回內在的平靜。下一步呢?「我很想演演看很有心機的反派,當演員最有趣的部分,正是在於不斷去打開那些『不熟悉的自己』。」一旁的經紀人用一種請大家拭目以待的語氣補充:「接下來的角色會是大家沒看過的謝欣穎,很瘋狂的那種。」


(圖:marie claire美麗佳人國際中文版提供)

 

0 意見:

張貼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