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片監製、詩人鴻鴻(圖/公關提供) |
以1930年代台灣超現實主義文學團體「風車詩社」 為主題的文學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今晚(9月14日) 在台北國賓長春影城盛大舉辦首映會。莫蘭蒂颱風風雨暫歇,, 現場座無虛席、盛況空前,文化部部長鄭麗君、 台北市文化局局長謝佩霓、風車詩社詩人家屬,及陳芳明、楊澤、 鴻鴻、楊佳嫻等多位藝文界貴賓,皆風雨無阻,親臨現場觀影, 予以影片最大的支持。
風車詩社詩人李張瑞因二二八事件,年僅41歲便被判刑冤死, 她的妹妹李彩蘭女士特地從台南北上參與首映,「阮大哥冤枉而死, 伊一生攏是詩人,70年後的今天再看這部紀錄片, 阮覺得人生真像是一齣電影。」李彩蘭女士希望透過《 日曜日式散步者》,讓全世界都能認識這群曾經熱愛文學、 對詩狂熱的1930年代台灣詩人。而詩人林修二的長子林慶文、 次子林伸治先生、楊熾昌的孫子楊承逸先生也都蒞臨現場支持, 感佩影片讓曾經被深埋的風車詩社重新透出光芒。
「這部電影本身就是一首詩。」身兼本片監製的詩人鴻鴻, 則在映後座談盛讚《日曜日式散步者》 以一個最能追隨詩人精神的藝術形式,表現出30年代台灣人對自由 的追求與熱力, 「在社會開始談論轉型正義的此刻,這部電影就是真正的傳承。」 而當代台灣文學研究者陳芳明老師也感慨說到, 風車詩人的經歷讓他發現文學的力量從不薄弱,當歷史與政權更迭, 詩卻能留下來成為時代的見證,透過《日曜日式散步者》, 詩人們的精神與形象也就永遠活在後輩心中。
「風車詩社」創立於1933年的台南,主要成員為楊熾昌、 林修二、李張瑞、張良典、在台日人戶田房子等人, 是第一個為台灣引介超現實主義詩風的文學團體,曾發行四輯《 風車》雜誌,其突破性的前衛創作與譯介, 為當時以寫實主義為主流的台灣文壇帶來嶄新的美學視角。然而, 隨著二戰時期的高壓、戰後國民政府的屠殺與白色恐怖, 讓風車詩人死亡、封筆,「風車詩社」 的文業也一度深埋於歷史岩層,直至1970年代末才重新出土、 翻譯,但始終未廣為大眾所知。
《日曜日式散步者》為獨立製片工作者黃亞歷的首部紀錄長片, 也是「風車詩社」首度登上大銀幕。黃亞歷曾以實驗電影《 物的追尋》(2008)、《待以名之的事物》(2010) 等作品揚名國內外視覺藝術領域,他在一次搜尋資料的過程中, 偶然發現「風車詩社」的存在,進而展開耗時三年的田野調查、 史料探尋、家屬訪談,以膠卷攝製完成這部長達162分鐘的鉅作。
在《日曜日式散步者》中,黃亞歷以大量復刻、文本拼貼、重演、 音效設計等迷人大膽的美學形式,為觀眾呈現「風車詩社」 璀璨如煙花般的命運——這群詩人如何浸潤於西方及日本現代思潮, 如何在故鄉土地開展前衛的文學實驗, 也包括做為動盪時代下的個體,他們的命運如何被政治所波及、 淹沒,成為「不被看見的存在」。黃亞歷期待透過《 日曜日式散步者》, 讓風車詩社等曾被掩蓋的台灣創作者重新被大眾認識, 也希望能為台灣紀錄片拓展更多元寬廣的可能性。
《日曜日式散步者》不僅在美學上解放了大眾對紀錄片的刻板想像, 內容也極具歷史價值,多位國內外知名影評人觀後皆為之驚艷, 將之譽為「千年一嘆的奇片」、「值得一看再看的成熟完美作品」; 上半年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北電影節的放映場次也一票難求, 備受觀眾好評。同時,《日曜日式散步者》 也榮獲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競賽首獎、台北電影獎最佳編劇、 最佳聲音設計獎,並陸續在鹿特丹、哥本哈根、 馬德里等國際影展綻放鋒芒。
![]() |
陳芳明老師(圖/公關提供) |
![]() |
風車詩人林修二的長子林慶文先生(圖/公關提供) |
![]() |
風車詩人楊熾昌的孫子楊承逸先生(圖/公關提供) |
![]() |
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圖/公關提供) |
![]() |
風車詩人李張瑞的妹妹李彩蘭女士(圖/公關提供)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